桂林
簡介
如詩如畫的漓江風光,似真而幻的山水畫卷,浪漫悠閒的生活方式,還有風情萬種的夜生活…一個地方,哪怕只具備這些特質的其中一個,都足以使人心生嚮往,更別提這四者融匯於一身的桂林了。
桂林地區的峰林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這裡群峰挺拔,溶洞眾多,洞中琳瑯滿目的石鐘乳與秀麗的山水交相輝映,構成了桂林大地“奇峰、奇洞、美石”的夢幻山水風光。而桂林山水尤以陽朔為最。陽朔位於漓江西岸,風景秀麗,最著名的有西街、遇龍河、興坪漁村等景觀,有“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稱。
區域分佈
桂林在行政區劃上分5個區12個縣,旅游資源分佈較廣。主要景區散落於市中心城區、北部的龍勝、興安、資源縣和南部的陽朔縣。漓江從北至南由興安縣貓兒山起源流經桂林市區和陽朔境內的不少景點,是桂林山水的必遊之處。城區內有王城、七星公園、兩江四湖等自然人文景點,是市內的核心景區,日月雙塔和象山公園坐落於此,鬼斧神工的古東瀑布與冠岩位於市區南面的漓江東側。
南部的陽朔縣以甲桂林的風光匯聚了漓江山水、蝴蝶泉等自然美景,也是觀看印象劉三姐的地方,色彩斑斕的銀子岩就在陽朔以南不遠。北部的龍勝縣是觀賞龍脊梯田、享受龍勝溫泉、參加漂流和參觀少數民族聚集區的地方;興安縣以連通漓江與湘江的靈渠古運河與休閒娛樂遊樂園樂滿地度假世界吸引遊客前往。
歷史文化
山水文化
桂林的山水文化實質是中原文化,起源於興安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將先進的中原文化輸送到整個嶺南。桂林的山水文化以桂海碑林為載體,摩崖石刻多達2000多件,達世界第一。其中可稱文物國寶的摩崖石刻有伏波山的米芾自畫像等,可謂“看山如觀畫,讀山如讀史”。
城中城是靖江王城,南天一柱獨秀峰是其中心,東西綿延、挺拔俊秀的疊彩山正好成為獨秀峰和靖江王城的“靠山”。王城之北有鐵封、鸚鵡兩山作為屏障,東有漓江為其庇護,西有桂湖形成依托,南有榕杉湖構成附麗。加上桃花江的錦上添花,象鼻山、伏波山、寶積山的巧妙點綴,一個舉世無雙的山水城市就這樣浮出海面。
民俗文化
距桂林市100公里的龍勝是瑤、侗、壯、苗等28個眾多少數民族的聚居之地,因而有著濃郁的民俗風情、社交婚俗。著名的龍脊梯田境內,佈滿了濃厚民族風情的黃洛瑤、銀水侗寨等民俗村寨。桂林市臨江路兩江口,又建有漓江民俗風情園,將瑤、侗、壯、苗族的文化、藝術、民俗、歌舞、餐飲匯聚一體,在歡歌中體驗民族風情,令人流連忘返。
瑤族有傳統舞蹈長鼓舞(又稱黃泥鼓);侗族以其民間戲曲“侗戲”和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的建築藝術為長;瑤家的“打油茶”有客必敬情誼深;壯族特有“歌圩節”(又叫“三月三”)、“拋繡球”及“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苗族有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和“踩月亮”(亦稱走寨)、“遊方”(又叫趕坡會)、“對歌十八規”等表達情感的方式。
民歌文化
桂林民歌種類繁多,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山歌曲調簡單、樸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多為上山砍柴或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江河沿岸,在漓江一帶和桃花江沿岸頗為流行,曲調熱列奔放,節奏感強,一般一人領唱,伴以鏗鏘鼓聲。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