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與內涵“裡外兼修”,蝶變由此開始
12月26日,黔張常鐵路實現全線通車,湘西、張家界、常德三地首次迎來高鐵動車。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沿線地區隨着黔張常鐵路的開通運營必將開啟“蝶變”模式,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內外兼修”的黔張常鐵路有顏值、有內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渝長廈主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湖北、湖南、重慶三省市,全長約336多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內261公里。沿線共設有15個車站,其中客運站9個。從聯調聯試那一刻開始,沿線老百姓就樂開了花,每當有調試車輛經過時,百姓都會在線外“圍觀”。從羨慕它地通高鐵到高鐵途經自家地,高鐵夢不僅照進了現實,也讓更多的希冀紛至沓來。
黔張常鐵路的“顏值”美在獨具地方特色。“刷臉”時代,高鐵站房、沿線環境成為一個地區的名片,代表着當地的風土人情、文明形象。黔張常鐵路沿線新建各站按照“站城融合,一站一景”的理念,在設計上融入沿線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各具特色,尤其是龍山北站建築,建築以“孔道驛站,土風苗韻”為設計概念。龍山北站設計元素提取自當地傳統民居,以“土家吊腳樓”為主要設計元素,傳統的三角形元素、抬梁式的構造等設計,典雅大氣,還將土家特色西蘭卡普樣式融入到立面中去,使立面更加富有層次感。黔張常鐵路成為“顏值擔當”,從設計到建造無不體現着一切從當地實際出發,服務當地發展的理念。
黔張常鐵路的“內涵”體現在開通運營的重大意義上。由於武陵山區為老少邊窮地區,黔張常鐵路通車后,將成為一條扶貧大通道。黔張常鐵路項目的開通,能幫助山區形成互通性好、帶動性強、通達體系完善的交通格局,推動貧困山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進程,促進革命老區以及少數民族集聚區的經濟發展。不僅如此,智慧站房、刷臉進出站等眾多科技也被廣泛運用到黔張常鐵路之中,讓旅客出行體驗更美好。
“裡外兼修”是一種責任,是一份擔當,也是中國鐵路上交的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黔張常鐵路承載着使命和夢想與美好相遇,沿線地區蝶變由此開始,未來可期可待。(文/曹恆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