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醴陵站地址:中國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國瓷南路, 地處湘贛邊界,素有“廣鐵東大門”之稱的醴陵站始建於1898年8月,1903年8月竣工,當時叫陽三石站。迄今為止,醴陵站已經運營100多年,是湖南省內最老的火車站。
火車站建於:1903年8月10日啟用
隸屬為南昌鐵路局管轄
等級:客運二等站。
經過鐵路有浙贛鐵路、醴茶鐵路
100多年前,醴陵還是一個封閉的縣城,對外交通極為閉塞。醴陵站的主要功能是運送煤炭去漢口,供漢陽鋼廠、大冶鋼廠和大冶鐵廠使用。醴陵站建成通車以後,使沉睡多年的醴陵地區充分發揮了吳楚咽喉的地理優勢,為開啟湖南經濟發展的東大門開闢了一條黃金大道。
創建初期,醴陵站是萍(鄉)醴(陵)鐵路的終點站。承擔了所有萍礦煤炭、石門煤炭的外運中轉任務,是當時華南較有影響的水陸中轉站之一,一直對湘東經濟發展起着龍頭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後,醴陵站成為湖南輕工陶瓷產品重要的外運出口基地,對醴陵的建設發展、湘東經濟的繁榮,發揮了先行作用。
作為湖南第一代產業工人的醴陵站職工,早在1906年萍瀏醴起義時,就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踴躍參加革命戰爭。毛澤東曾四度來到醴陵,這裡是他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醴陵站經歷了創建、衰落、恢復、振興四個歷史時期。1903年醴陵站建成時,站房面積不到100平方米,員工僅有九人,站內也只有3股道。因地形原因,萍醴鐵路運輸困難,鐵路部門決定將鐵路延至株洲,改稱株萍鐵路。直到1908年,醴陵站才正式開辦客運業務。
醴陵站接壤湘贛兩省邊界,坐落在浙贛鐵路上,戰略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北伐戰爭以後,此地戰事連綿不斷,鐵路運輸每況愈下,人民用血汗築成的鐵路經受着戰爭的摧殘,數度中斷。“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不斷派飛機轟炸車站和橋樑,醴陵站鐵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險搶修鐵路,堅持運輸,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朽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醴陵站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鐵路建設者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會戰醴陵站。擴建后的醴陵站站場為7股道,新建調車牽出線兩條,調配機車一台,使車站貨物運輸吞吐量成倍增長,大量的吸納了周邊地區的運輸物資。
1971年,醴陵站再次進行擴建。新建的站房面積達1241平方米,候車室能容納500多名旅客候車,貨場面積2.64萬平方米,可堆放貨物27000餘噸。1972年,醴陵站成立裝卸作業所,從此有了自己的裝卸隊伍,為車站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代的列車滿載着新的希望。1982年2月20日,醴陵站升格為三等站,以此為標誌,醴陵站的建設和發展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1984年10月,醴陵站又升格為二等站。
為適應醴陵建設總體開發戰略的需要,自1993年開始,國家投資6000萬元,在離醴陵站所在地陽三石2.6公里處擇址新建醴陵站。1995年10月26 日,改建后的醴陵站正式開通啟用,位於陽三石的醴陵老站更名為醴陵東站。自此醴陵站形成了既有醴陵東貨運站,又有醴陵客運站兩站一體運營的新模式,二站珠聯璧合,具備了旅客、行包、零擔、整車、集裝箱運輸、國內國際聯運的整體運輸功能。醴陵站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的生機。
浙贛鐵路經過地區化改造后,醴陵站這個百年老站也在電氣化改造中進一步發展壯大。2005年12月20日,以浙贛線電氣化提速改造工程湖南段順利撥接、安全正點開通為標誌,醴陵站進入了電氣化發展的新階段。電氣化提速改造之後,浙贛線湖南段直接與南昌局燈芯橋站連接,原有的醴陵東站改為醴茶支線站,局界口也由醴陵東站改在了醴陵站辦理交接,醴陵站規模氣勢恢宏,更有利於發揮車站地理區位優勢、國際集裝箱口岸站優勢以及客貨兼營的靈活優勢,完全具備了年發送旅客100萬人、發送貨物100萬噸的能力和實力。
從2007年5月10日起滬昆線湖南境內株洲至醴陵段和醴茶支線劃為南昌鐵路局管轄,醴陵站正式併入南昌鐵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