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忘記密碼

or

註冊

已有盼趣帳戶?
  • 首頁
  • 火車票
  • 火車攻略
  • TWD
  • 繁體中文(台灣)
    •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台灣)
    • 繁體中文(香港)
  • 登錄/註冊
  1. 首页
  2. 火車
  3. 火車站
  4. 長春站
搜索高铁/火车

長春站

ChangChun Railway Station - 查看地圖

  • 照片
  • 介紹
  • 地圖
介紹



  站址:吉林省長春市長白路5號
  郵政編碼:130051
  歷史:始建於1907年,新站房1994年落成。1992年5月26日,由日本人投資興建的長春火車站第一代站房,以整體爆破的形式被拆除。1994年,一座氣勢雄偉的站房拔地而起,這也正是長春目前仍在使用的第二代站房。
  位置:離北京站1003公里,離哈爾濱站246公里。
  歸屬:隸屬瀋陽鐵路局。
  等級:特等站,現為東北地區四大特等站之一,全路第七大站,四站台,出發列車方向有:吉林、瀋陽、哈爾濱、白城,是長圖鐵路起點。
  鐵路幹線:京哈線、哈大線、長白線、長圖線在長春站交匯
  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
  貨運:辦理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發、到。

  目前 長春火車站有南北兩個站房由地下通道相連接
  百年長春火車站將大“變臉”
  長春火車站站房的外觀將從現代簡約變成歐式古典,日漸破舊的站台雨棚將煥然一新,狹窄的候車室將變成飛架南北的敞開式候車大廳,出站口將變成寬敞通暢的出站地道……102歲的長春火車站,將迎來它生命中第五次大規模改造。這項改造將涵蓋站房、站台、候車室等多個備受市民關注的內容,這起耗資20億元的改造,將一直持續到2011年年底。改造后的長春火車站
  如今已經102歲的長春火車站,2004年剛剛翻修和改造過,緣何又要改造?而且手筆如此巨大?
  “歸根結底,是現有的承載能力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流和車流。”近日,相關部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正在緊張施工的哈大客運專線和長吉城際鐵路都屬於高速列車,而長春站則是這兩條線路中一個重要的節點,但是,現有的站台、到發線卻無法滿足哈大客運專線和長吉城際鐵路引入長春站的需要。
  另外,隨着吉林省和長春市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長春火車站的繁忙程度一年勝似一年。有關部門曾做過統計,預計到2010年,站前區域內每天將吸引客流20萬左右人次,2020年達到50萬左右人次,如果這其中有一半的人進出火車站,其客流的龐大程度可想而知,而現如今火車站的承載能力卻遠遠達不到要求,改造勢在必行。


【鐵道】
  新建5台9線 快慢車分開停
  據介紹,長春站現有4座站台7條鐵路線,在此次改造擴建過程中,將新建5座站台和9條鐵路線,使其總數達到9台16線。
  長春火車站北站房有關資料顯示,長春站連接京哈、長圖、長白三個方向,日均接發旅客列車91對,高峰時段日均接發旅客列車123對,貨物列車66對;旅客發送量日均5萬人次,高峰時達到9.2萬人次。據介紹,長春站現有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如果不及時擴建改造,勢必對交通帶來更大的壓力和負擔。特別是隨着哈大客運專線和長吉城際鐵路的開工,長春站新建高速列車專用車場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
  有關負責人介紹,新建的5台9線,都是專供哈大客運專線和長吉城際鐵路使用的,在這裡停靠的全部都是動車組,他們稱其為“高速車場”。而現有的4台7線,經過改造后,用於停靠除動車以外的其他車輛,他們稱其為“普速車場”。
  據了解,擴建之後,火車站的客運能力同比將提高一倍多。預計到2020年,長春火車站年發送旅客1914萬人次;日接發旅客列車221對。

  【站台】
  全改成高站台 上下不走台階

  很多老長春市民不會忘記,1992年5月26日,由日本人投資興建的長春火車站第一代站房,以整體爆破的形式被拆除。1994年,一座氣勢雄偉的站房拔地而起,這也正是長春目前仍在使用的第二代站房。此次改造后,站房雖然沒有被拆除重建,但由於其外觀風格被完全改變,因此很多人都將其看做是第三代站房。
  從擬定的效果圖上看,站房樓層高度沒有任何變化,雄鷹展翅的樓體造型也沒做任何改變,但其風格卻從現代簡約變成了歐式古典,方屋頂變成了圓屋頂,樓頂的大鐘也不見了。另外,樓體正面多出了16根立柱,上下各8根,一個巨大的圓弧頂玻璃窗,在立柱的圍攏下,顯得更加古色古香。據介紹,火車站站房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將其設計得如此美麗,對於提升整個長春市的城市形象有積極意義。
  改造后的【雨棚】
  換成無柱雨棚 視野更加開闊
  據了解,在此次改造中,長春站還將拆除現有4座站台的雨棚,並將其更換為無站台柱雨棚,新建的5座站台雨棚也將一次性建成無站台柱雨棚。無柱雨棚覆蓋總面積達84760平方米。
  無柱雨棚的安裝無疑是此次長春站改造的亮點之一,所謂無柱雨棚並不是說一根柱子都沒有,只是柱子全部設置在鐵路線之間,整個雨棚的材質將採用輕鋼壓型板(彩鋼板),中間有採光帶。改造完工後,旅客將不再受站台柱的影響,視野更加開闊,通行更加順暢,同時也有利於乘客有序地上下車。據悉,無站台柱雨棚已成為當前國內火車站普遍採用的方案,其類型為空間桁架結構,吊頂採用寬鋁鎂錳合金,是新型交通建築的標誌。
  【候車室】
  建高架候車廳 可容納萬餘人

  據介紹,在本次改造方案中,長春站現有的4座高架候車室和1座高架通廊將全部拆除,與此同時,將新建一個貫通南北兩座站房的高架候車大廳。該大廳長220米,寬108米,總建築面積34289平方米,可容納1.2萬人同時候車。
  高架通廊2004年剛剛建成,是一條連接南北兩座站房的便捷通道,為何要拆除呢?
  “它僅僅是一條連接南北的通道而已,並沒有候車功能。”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目前,在鐵路運輸的高峰時段,現有候車室的座位已遠遠不能滿足旅客的需要,必須擴充,而該通廊的空間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另外,現有的4座高架候車室也因風格落伍、功能退化,也將其一併拆除重建。
  據悉,重建之後的候車大廳,其風格與飛機場的候機大廳類似。大廳內不設置單獨分割的候車室,而是一個寬敞明亮、開闊通暢的敞開式候車大廳。大廳內沒有立柱遮擋視線,所有座椅都是機場的航空座椅。

  出站地道長春火車站南北通道
  現有的出站地道全部拆除,並在原位置上建一個新的出站地道,貫穿南北兩座站房,寬度為12米。此外,與西側出站地道相對稱的站房東側位置上,還將新建一座規模一模一樣的出站地道。這樣一來,乘客就可以根據下車的位置就近選擇方便的通道,這兩座出站通道全部建成后,其通行面積是原來的4倍。兩座出站地道都與地下其他交通設施彼此互通,不必出站就可以換乘地鐵和輕軌。

  2011年底竣工 開創新的百年
  據介紹,火車站的改造工程早在去年6月1日就已經正式開工了,但由於一直在進行火車站場內施工,因此很多市民對此毫無察覺。這項耗資20億元的工程計劃歷時3年半完工,將於2011年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
  相關負責人表示,長春站作為長春的一扇大門,時時刻刻都在向全世界人民敞開着,它是長春的一個標誌,是外地客人觀察長春的第一眼,它自身形象的好壞必然會給外地客人留下明顯不同的印象。因此,將長春站建設得更加美麗,不僅是瀋陽鐵路局的任務,更是每一位長春市民的責任和使命。



  “可以想到的是,當長春站改造工程結束之後,其壯美的身姿必定會成為長春市一道新的亮麗風景,對於長春市的城市形象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瀋陽鐵路局局長王占柱此前曾說,“長春站將結束一個百年的歷史,開創一個百年的歷史。”

  【回顧】
  長春站歷史上4次大規模建設改造

  第一次建設:始建於1907年,當時稱長春停車場
  1907年8月開始,日本在長春頭道溝與二道溝之間買下5.6平方公里的土地,開始修築火車站,即現在的長春站,最初稱為長春停車場,偽滿初期稱新京站,一些老長春市民大都稱之為頭道溝車站。臨時火車站從1907年11月3日開始貨運,12月1日開始客運。1913年3月,建成面積4000平方米的長春火車站候車室。
  第二次建設:西道口立交橋竣工並增添部分站線
  1935年11月1日,長春至白城子鐵路正式通車。從此,長春火車站成為四個方向的鐵路交叉點。在這一年,火車站的站內設施也有了顯著的變化,除站房、倉庫、機車庫外,當年10月站內第二、三站台的地下通道竣工,12月西道口立交橋竣工,另外站線也有增添。
  第三次建設:老站房爆破拆除新站房1994年建成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春火車站的客流量不斷增加,到1992年,高峰時期已達到4萬多人次。春運期間,車站根本容納不了,大部分的旅客在站前廣場候車。考慮到經濟發展和群眾利益的需要,車站必須擴大。1992年5月26日,長春站老站房以爆破方式拆除。1994年,長春站新站房(即目前的站房)建成啟用。
  第四次建設:啟用北站房長春站變成南北雙出口
  2003年,長春火車站由於站舍及設備陳舊,存在地道滲水、風雨棚漏雨、消防系統及中央空調系統不靈等諸多問題,同年8月,長春提出對長春站進行改造。2003年9月,長春站改造工程啟動,2004年6月30日,長春站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北站房同時啟用,長春站變成南北雙出口。

地圖

盼趣®旅行 PandaTrips®

盼趣旅行是專注於中國入境遊的線上旅行服務平臺,擁有先進的火車票線上搜尋和預訂服務,全方位保障您的旅行.

©Copyright 2017-2025 PandaTrips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條款細則
  • 隱私政策

網站

  • 高鐵預訂
  • 高鐵時刻表
  • 火車攻略
  • 站點地圖

關注我們

  • Facebook
  • Line
  • WhatsApp
  • Email